1月12日下午,市人大代表就政府工作报告等进行分组审议、讨论。记者 文波 摄
在大会开幕式上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许多人大代表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既回顾五年成绩,也不回避问题。面对目前中山遇到的问题,报告指出问题的难点所在,又给出了创新的解决思路和工作方向与目标。这是一份鼓舞人心,让人感受到政府充满创新精神、干劲活力、充足信心的报告。在下午的分组讨论中,代表们就围绕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工改、文化兴城、乡村振兴成了代表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围绕“工改工”纷纷献计献策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坚持以“工改工”为主,编制改造总体规划,划定改造片区,推进连片改造。坚持分类施策,完善改造政策体系。依法有序推进改造,妥善腾挪安置规上企业、产业链配套及成长型优质企业。市人大代表、古镇镇党委书记匡志审议报告时认为,这不仅是一份高质量的“任务书”,也是一份指导性很强的“路线图”。
匡志说,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是全市必须打赢的、没有退路的一场攻坚战。1月4日,古镇镇与市政府签订承诺书,今年必须完成500亩的清拆工作。古镇镇有信心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此外,还要重点做好统筹规划,鼓励村集体积极探索;结合乡村振兴和污水治理,打好一场系统战、整体战;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与尊重绝大多数群众意愿作为低效工业园改造的大前提。
市人大代表、广东凯行律师事务所熊小薇关注的是“工改工”的设施配套。随着中山不同的镇街相继启动低效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不少低效工业园区相继拆除并开始动工建设。但她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新的工业园区的周边甚至很远的地方都没有娱乐生活设施。这不利于这些现代产业园落地后吸引人才和高端产业的进驻。为此,她建议要适当提高产业园区的容积率,从建筑高度和深度要空间,加快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场和康乐文体场所,为入驻企业解决未来发展之忧。其次要规划建设园区内联外通的交通路网,实现园区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提高公交班次准点率和高频次,增加对企业人才的吸引力。此外还要配套建设专家楼、人才公寓、员工宿舍及园区配套的学校、医院、酒店、餐饮、公园、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
经营城市振兴乡村均需文化加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强中心”工程,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提升城乡功能品质。市人大代表、东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周俊峰表示,实施“强中心”工程,东区地位重要、责无旁贷。将结合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城市更新、重大项目招引等工作,聚焦“五大发展定位”精准发力,引领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首先是打造产城融合低碳示范点,形成“绿色低碳+高端产业+配套服务”的产城融合发展城市形态。其次是打造区域金融服务产业城、打造城市总部经济生态圈、打造智能制造创新集聚区、打造山水文旅休闲打卡地。“东区计划以山水景观、历史文化为纽带,把环紫马岭、金钟湖、三溪、库充等片区的丰富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文旅休闲精品线路,提升市民游客休闲体验。”此外,东区街道着力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探索走出一条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之路。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市人大代表、板芙镇里溪村党总支副书记古翠焕看到这一段内容很高兴。作为一名新代表,她首次参加两会就看到了自己一直关注的内容。她今年来参会,刚好也是带着乡村振兴的建议。她建议,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由我市农业农村部门规划引领,各业务部门协同参与;先试点、后推广在中山市域建立乡村振兴共同体,贯通涉农区域、部门、发展之间的壁垒;探索新时代一二三产业融合“村改”,打造“党群共建、产权共创、产业共融、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落实显效、常态长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先局部试点,后全域推广,面向涉农村(社区)建立‘乡村振兴共同体’。”
来源:中山日报